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

渡辺ともみ<たたら製鉄の近代史>

 考察近世後期至二十世紀日本踏鞴(たたら)製鐵產業與技術變遷的學術研究書,序章以降的前四章,根據現存的文獻分析江戶時代後期踏鞴製鐵的採礦、冶鍊過程與現代技術的比對、用語解釋;後四章則是近代西洋製鐵技術引進後,傳統和鐵業者的應變求生之道與終焉。

 幕末西式製鐵技術傳入後,首先是強藩用於製造槍砲,明治維新後,開始有官營的製鐵廠,雖然經營並不成功,卻成為後來民營鋼鐵廠的基礎,加上廉價西洋鋼鐵的大量輸入,明治十年代(1876~1886)時傳統的和鐵業者,無論在價格、品質與產量上,均無法競爭下,已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境。東北地方的和鐵業者由於江戶幕府的嚴格監督與規範,資產規模有限,難以求變下,明治初期很早就結束營業。然而山陰地方的和鐵業者,因為本身擁有木炭來源用的廣大山林與鐵礦,實力相對雄厚,加上業者考量製鐵業對地方經濟的重要性,因此僅管經營艱困,仍然苦撐待變。直到日本海軍為了建立兵器自給生產能力,確保獨自的鋼鐵產能,明治二十七年(1894)吳海軍工廠兵器廠(後來的製鋼部)成立,開始製造砲身、砲彈、魚雷、裝甲鋼板與船身結構用材,山陰地方的和鐵業者因為地緣之便,加上和鐵的低磷、低硫特性符合海軍需求,而成為吳海軍工廠製鋼部的生鐵來源之一,也是得以長期生存的關鍵。

 其後,日俄戰爭以降,隨日本造船產業與海軍造兵技術的進步,山陰地方的和鐵業者產能規模也持續成長,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大戰後的海軍建艦大擴充期達到頂點。直到大正十年(1921)華盛頓裁軍條約通過後,海軍需求激減,且傳統和鐵的產能、成本無法與日新月異的西式高爐製鐵競爭,因而決定停業,轉型成木炭業者,大規模和鐵生產業者就此消失於歷史。不過部分和鐵的生產技術則仍應用於近代鋼鐵廠,直到1970年代才完全消失。

 以前雖然看過一些海軍特殊鋼與裝甲板技術的書籍,但都是以近代製鋼技術為中心,詳於大正、昭和期的歷史,而於利用和鐵的始末著筆無幾,有本書才得以補充明治時代草創期的空白。小生於冶金學為門外漢,未便輕議,但單就產業史、軍備史而言,也是發前人所未言,相當高水準的研究,雖然所價不菲,收獲卻遠過於此。

 #渡辺ともみ‘明治期の海軍工廠における特殊鋼製造とたたら鉄
  社団法人日本鉄鋼協会<鐵と鋼>Vol.91 No.1 2005年元月 ISSN 0021-1575 108~115頁

  渡辺ともみ<たたら製鉄の近代史>(吉川弘文館\2006年) ISBN 4-642-03775-6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