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

海運是解決花東交通問題的出路?

 華健‘為花東找出路 不必二選一’(中國時報\2008年3月5日)

 今年總統大選前後,蘇花高速公路興建爭議再起,就連選後劉揆提出的蘇花公路替代道路構想,也因各方異議仍多與國家財政問題無疾而終。其中,有人提出以高速渡輪補鐵、公路交通不足的想法,只是這真的適合花東地區嗎?

 本來,基隆、宜蘭海域不僅夏季有颱風,冬季更受東北季風影響,一年之中適合航行的日子並不算多,五年前甚至有一千多噸的砂石貨輪,在風浪中連人帶船沉入海底,至今下落不明。1960~70年代雖然有往返基花航線的花蓮輪,能載運車輛,但是一趟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,而且海象惡劣時,乘客暈船嘔吐更是家常便飯,以前兩地間只有蘇花公路時,還可以發揮部分替代效用,但是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後,雖曾嘗試轉型為觀光路線,終因缺乏經濟效益而停航。主張恢復基花海運的人,難道就沒有研究過花蓮輪的往事?

 10年前,也有人倡議臺灣西岸的藍色公路構想,以沿海貨運補公路交通之不足,然而試航之後,發現海運貨物通關、載貨上船、港口卸貨的流程實在太花時間,與公路貨運相比沒有競爭力可言,難以吸引貨主,之後就無人重提了。這些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前,又那有沿岸海運的生存空間?

 1986年夏,小生考完高中聯考,從花蓮到秀姑巒溪汎舟,印象最深刻的事,就是花東縱谷之中,公路兩旁三間房子,就是一個村了。花東之地,地廣人稀,散處山間的聚落尤其零散,不僅鐵路運輸服務的範圍有限,近年因人口外流,部分地區甚至連維持公路客運路線都有問題,自用小客車已是主要交通方式;至於貨運,除水泥等少數大宗項目依賴鐵路外,大部分也是以公路貨運為主。北迴鐵路雙軌電氣化後,興建蘇花高速公路以改善蘇花公路易受風雨摧毀、運能有限的老問題自然是當務之急。國內反對公路建設的環保主義者、鐵路迷,大部份都是缺乏宏觀考量的本位主義者,沒有正視花東地區實際的交通需要,而且這些人往往佔據主流媒體可觀的發言空間與影響力,而讓社會失去更多思辯的餘地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