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

二十年前那一天

 本日,臺北市終日大雨,但是再陰霾的天氣,也比不上二十年前這一天的感受。

 6月3日,雖然由電視新聞得知,北京形勢已經相當緊張,但是小生並不十分在意,當天晚上還和實踐社工科的同學,在臺北車站前一棟現在已拆掉的大樓地下室跳舞,直到接近午夜十二點才回家。等次日早上起來看到報紙,才知道燕京已經發生驚天動地的大事………。

 本來,以當時急進模糊的示威訴求,加上規模大到連領導者都難以掌控的群眾,天安門抗議活動最後以悲劇收場,本並不令人意外,然而那一天的慘禍,卻將全世界的人心都引導到一個方向。事件後,臺灣出現一連串大規模的抗議聲援活動,小生也恭與其盛,然而激情過後,卻再也改變不了兩岸關係日趨現實與冷漠的趨勢。

 二十年後,反中人士以事件為批評中國的手段,需要和大陸打交道的人選擇沉默,更多人即使記憶鮮明,也忙於生計而無暇回顧往事,還有理想的人,則徘徊在現實的狹谷苦苦尋求出路。於是,王丹欲求一見馬總統而不可得,吾爾開希欲從香港歸國仍被遣返臺灣,追求理想的熱情與民胞物與的感性,在現實更週密的壓力與時間的消磨下,一點一點的從人心遺忘。

 只是,這一切也改變不了當年失去生命或自由的受難者,付出鮮血所留給世人的無言警惕。逝者不能復生,但只有謹記事件的代價,犧牲才不會輕易遺忘,更將是理想與熱情再生的火種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