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州長崎市天后宮媽祖像
林博文“
美國老兵私藏中國石佛”(中國時報2011年12月28日A15版 時論廣場)
近二十餘年來,兩岸博物館、民間收藏家均致力流落海外的文化財回歸國內,雖然成果可觀,但是付出的代價更大。花天價買到次級品、盜掘贓物、假貨猶屬其次,讓外人懷疑中國美術藏家的品味甚至破壞市場行情,其禍乃鉅。除了不惜重金彌補民族文化的遺憾,是不是還有更理性的手段?
日本從幕末到大正時代初期,由於農工物產有限、文明開化後崇尚西學、名門故家沒落等因素,出口海外的古美術、工藝品極為可觀,一時期甚至是日本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。明治時代政府一方面延聘學者、調查貴重美術品,另一方面卻又任無力維修的古城寺院荒廢、讓外人大量取得珍品,雖然矛盾卻同時存在。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建立完整的文物保護制度,也不乏企業、收藏家致力蒐集海外珍品,卻很少訴諸民族感情;但是日本的學術界建立海外博物館或重要私人收藏日本美術品目錄,並以各大學、研究機關通力合作的方式,完成海外日本繪畫、工藝品的攝影資料庫,以柔性而綿密的方式,充實學術研究的基礎。
在收藏家與研究機構的努力下,很多以往不為人熟知的領域,如貿易瓷,或不登大雅之堂的商業書、春畫等,透過調查海外學術機構所藏與學術交流,而獲得豐富的成果。不過,這還是只佔總體海外文物的一小部分,而要普及於社會,不徒以得寶為貴,恐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。畢竟文物聚散有時,唯有真正充實的知識與智慧,才足以流傳久遠,一如先人留下的寶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